“明显超出预期。”这是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,市场给出的回应。
4月16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经初步核算,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(GDP)达31.88万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4%,增速与2024年四季度持平,且明显高于市场此前5%左右的预期值。不光一季度,今年3月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也都高于市场预期。
在国新办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用“开局良好”来形容一季度的经济表现。他强调,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的一揽子政策,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,今年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一起发力,推动了经济实现良好开局。而在市场看来,实现超预期增长背后,除了各类政策的前置发力,“抢出口”“抢开局”等经济“抢跑”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进入4月,美国关税政策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扰动因素。在内需仍待提振、外部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的情况下,不少专家认为,稳住增长势头,宏观政策还需加快落地,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。
“抢”出来的“5.4%”
今年1-2月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9%,比上年全年加快了0.1个百分点,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稳步增长;3月,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为50.5%,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……在一系列表现亮眼的经济指标带动下,市场此前曾普遍预计一季度经济能实现良好开局。结果不出所料,但5.4%的同比增速还是明显超出了预期。具体推动因素有哪些?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谈到了多方面原因,包括生产供给增势良好、国内需求边际改善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等。他提到,一季度,我国工业生产增长加快,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,消费增速回升,投资增长也稳中有升,“供需两端情况都有改善,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回升向好”。同时,今年以来,DeepSeek、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等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,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,也增强了我国从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转变的底气。
“但最主要的,还是去年‘9·26’一揽子增量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。”王一鸣认为,如果没有上述政策的支撑,今年一季度很难有如此强劲的增势。他特别提到了“两新”(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)“两重”(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)政策的增量扩围。
以“两新”政策为例,今年,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由2024年的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;家电以旧换新产品由8类扩展至12类;手机、平板、智能手表(手环)3类数码产品被纳入购新补贴……不断优化的政策正持续提升着消费者的换新意愿。
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,这种以政策“抢消费”的效果是很好的。一季度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6%,比去年全年提升了1.1个百分点。其中,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尤其明显,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.9%,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.7%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.3%,家具类增长18.1%,仅这4项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.4个百分点。“消费增速的回升,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王一鸣说。
除了政策前置发力,“抢出口”“抢开局”等经济“抢跑”也是推动经济超预期增长的重要因素。出口方面,一季度,我国出口达6.13万亿元,增长6.9%。同时,虽然美国两次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,对中国输美产品累计加征20%关税,但我国3月份的出口仍然实现了13.5%的增长。
在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看来,出口表现亮眼,有两大支撑因素。一方面,基于美国加征关税的预期,中国在一季度主动加大了对非美经济体的出口力度,对东盟、欧盟以及拉美的出口规模占比显著提升;另一方面,一季度,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依然达到4.5%,说明美国的进口商也许也在“抢进口”。
其实,从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以来,关税阴云就一直笼罩在全球贸易体系之上,“预期会来,但程度不知”。“为了规避美国加征关税带来冲击,中国出口企业在不确定的关税预期下‘抢出口’,客观上带来了出口订单在一季度的提前释放。”王一鸣说。
在生产端,“抢出口”也有比较明显的反应。一季度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.7%。这一数据去年全年是5.1%,2023年则是-3.9%。“去年和前年的增速就差了9个百分点,今年一季度同比加快5.9个百分点,说明企业‘抢出口’带动了工业制造品生产的快速增长,推动经济超预期增长。”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说。
今年以来,多地召开了“新春第一会”,“抢开局”也成了必选动作。数据显示,一季度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增长4.2%,比上年全年加快1.0个百分点;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量接近1万亿元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.8%,比上年全年加快1.4个百分点。“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,带动了到位资金的改善和项目的推进。”盛来运评价说。
“总的来看,一季度宏观经济能够实现开门红,主线就是抢消费、抢出口、抢投资,这也符合‘稳中求进’的经济工作总基调。”张林说。
稳住“超预期增长”势头
在政策驱动和系列经济“抢跑”因素的引导下,我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良好开局。但盛来运也提醒:“要清醒地看到,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,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创,国内结构转型任务仍然比较繁重。”
首先要面对的,就是美国关税调整的冲击。4月伊始,美国“对等关税”的重锤便落了地,其加征关税幅度远超预期。此后,美国多次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,对华加征关税税率不断提高,目前累计加征关税税率已达145%,部分商品的累计关税税率更高达245%。“这将会给我国外贸带来直接的冲击和影响。”王一鸣分析说,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,我国经济明显回升向好,“在高基数效应和美国关税政策的双重影响下,今年下半年,我国经济增长将承受较大压力”。
关税调整冲击之外,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。牛犁提到了两组数据:一是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5.3%,较去年同期放慢了3个百分点;二是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虽然较上年全年有所加快,但较上年同期微降了0.1个百分点。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还需要持续加力、更加给力,要深入研究出台新的增量举措,有效对冲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带来的冲击。”他说。
在牛犁看来,目前,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水平较低、收入预期不足等抑制消费的内生因素依然存在,如何去扭转这种现状是提振内需的关键。“再大力度的支持政策,也会有边际效应,如果不解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,二季度、三季度,消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会显现。”王一鸣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说。
面对超常规的外部冲击以及后续经济发展较大的不确定性,如何稳住一季度超预期的增长势头?市场普遍期待相关支持政策能适时出台,有力落地。
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能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力度”,这是王一鸣首先想到的。他认为,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,尤其针对美国关税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,可以再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以有效抵补外部冲击对GDP的负拉动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也提出了“扩大财政赤字”的建议,但相较于“提高1个百分点”,他觉得力度还要“更大一些”。徐奇渊表示,美国加征关税超预期叠加我国“供大于求”的市场特点,“一定要给足力,给市场信心添一把火”。另外,我国提高赤字率的空间是有的,一方面在基建,另一方面在内需。
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就在于提振消费。“消费是收入的函数。”王一鸣表示,给居民以稳定的收入预期,最好的办法就是稳定就业,并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。而对中高收入者来说,提振消费,很重要的就是放宽教育、医疗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准入限制,通过理顺价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,增加多样化、差异化的产品供给。
目前,美国关税调整依然是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变量。对此,徐奇渊认为接下来至少有两方面事情要做。短期内,要通过扩大内需,刺激、消化这些暂时无法出口的商品;长期来看,还要引导国内企业主动在产品供给结构上作出转型。“可以想象,即使我们跟特朗普谈好了,关税也降下来了,但还能指望回到过去吗?我们最终还是要把这些钱和资源用到自己身上,这就需要显著减少对外需的依赖。”徐奇渊说。
实际上,在特朗普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之后,我国已经对外贸进行了一系列的多元化布局。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,一季度,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为10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.3%。其中,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6.8%。不仅如此,一季度,我国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达5.26万亿元,占进出口总值的51.1%;风力发电机组、锂电池、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.2%、18.8%和8.2%,外贸的“含新量”进一步提升。“出口目的地多元化、产品结构优化等,都能有效增强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说。
在不久前落幕的第137届广交会一期展览上,主办方专门设立了服务机器人专区,有46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参展,其中很多是民营企业。前两天,鄂志寰到广交会的“机器人馆”参观,她注意到,从全球各地前来的外国采购商,对这些中国机器人产品展现出了深厚的兴趣。
“机器人馆面积不是很大,但是特别热闹,很多老外云集在这个馆里。”在鄂志寰看来,外贸的高质量发展,量很重要,结构更重要。她说,诸如“新三样”、人形机器人、低空无人机等科技含量高、创新性强的产品正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优势所在,发挥好这些优势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等外部压力。
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: hollowandy
全球正规平台排行榜
请扫码或添加微信: Hollowandy